倉廩殷實,乃國家之福、百姓之盼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推動全市農業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,為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,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應有的貢獻。
農業經濟實力持續增強。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,農業是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,是穩定經濟全局的“壓艙石”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,持續激發農業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,農業經濟實現了持續穩步增長。2019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5.9億元,是2015年的1.2倍,年均名義增長4.7%;剔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2.1%。其中,種植業產值92.5億元,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49.8%;畜牧業產值82.7億元,占44.4%;林業、漁業和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10.7億元,占5.8%。
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落實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,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,推動良種良法配套,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。糧食播種面積由2015年的320萬畝擴大到2019年的328.1萬畝,平均每年增加糧食播種面積2萬畝;糧食總產量由2015年的136.6萬噸提高到2019年的141.8萬噸,平均每年多產糧1.3萬噸;人均糧食占有量由2015年的394.8公斤提高到417.3公斤。蔬菜總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90萬噸左右,2019年達到194.4萬噸,是2016年的0.97倍;人均蔬菜占有量572.2公斤,與2016年相比基本持平。水果總產量57萬噸,是2016年的1.1倍,年均增長4.9%;人均水果占有量由2016年的142.6公斤提高到167.9公斤。肉類總產量44.8萬噸,是2016年的1.2倍,年均增長6.9%;人均肉類占有量由2016年的106.1公斤增加到132.1公斤。禽蛋總產量39.3萬噸,是2016年的1.4倍,年均增長12.6%;人均禽蛋占有量由2016年的79.4公斤提高到115.6公斤。主要農產品產量和人均占有量持續增加,“米袋子”、 “菜籃子” 、“果盤子”、“肉筐子”供給更加充裕,滿足了城鄉居民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。
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面提升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,推進農業綠色化、優質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,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效應得到全面提升,促進了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。通過實施化肥、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,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和測土配方施肥、強化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全程綠色防控,化肥、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。2019年化肥使用量24.8萬噸、農藥使用量3089噸,分別比2015年下降2.7%和17.8%,連續多年實現負增長,平均每年減少化肥1762.7噸、農藥168.2噸,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,從源頭上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。農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升,截至目前,全市獲得農業農村部認證的“兩品一標”農產品數量累計達36個,其中:綠色食品26個、有機農產品5個、農產品地理標志5個。全市9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15個家庭農場擁有注冊商標,19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14個家庭農場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。農業品牌建設加快推進,一批品質優良、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農業品牌脫穎而出,引領全市農業走上品牌強農、品牌富農的發展之路。其中,中國馳名商標1個、省百強品牌11個、鞍山市特色農業品牌21個。
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發展。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、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,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通過穩定農機購置補貼政策,實施農機報廢更新補貼,極大地調動了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購買農機、使用農機的積極性,全市農機總量持續增長,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,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發展。2019年,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38.6萬千瓦,是2016年的1.04倍、年均增長1.3%。水稻、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,設施農業、畜牧養殖、水產養殖、農產品初加工等機械化取得明顯進展。2019年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6.2%、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5.2%、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5.5%。2019年全市各類農機服務組織136個、農機戶5971個,農機從業人員5.8萬人,農機作業收入7.6億元,農機作業從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、從大田作物向設施農業、從種植業向養殖業、從產中向產前、產后延伸,農業搶種搶收能力進一步增強。
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。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,加快培育從事農業生產和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、帶動農民就業增收、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,助力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通過建立健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財稅、金融和保險等政策體系,極大地促進了全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。2019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3285個,生產經營范圍涵蓋了種植、養殖、農產品加工、種苗繁育、農機服務、農資供應、休閑觀光等領域。其中,種植業合作社1798個、畜牧業合作社678個,占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量的54.7%和20.6%,分別比2016年下降5.1%和1.3%;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等其他專業合作社809個、占24.7%,比2016年提高6.4%。家庭農場404個,是2016年的1.7倍,年均增長19.2%。其中,93個家庭農場被縣級及以上農業農村部門評定為示范農場,占家庭農場總量的23%,比2016年提高9.2%。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10.2萬畝,是2016年的1.6倍,年均增長17.8%;平均每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253.7畝。家庭農場年銷售農產品1.1億元,是2016年的2.3倍,年均增長32.2%;平均每個家庭農場年銷售農產品27.5萬元,比2016年增加7.3萬元,年均增長10.8%。2019年市級以上(含市級)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6個。其中,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個、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9個、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個。
休閑農業特色品牌加速提升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全市依托綠水青山、田園風光、鄉土文化等資源,堅持“農耕文化為魂、美麗田園為韻、生態農業為基、傳統村落為形、創新創造為徑”的理念,打造點線面結合的休閑農業品牌,擴大休閑農業的影響力,吸引城鄉居民到鄉村休閑消費,將休閑農業培育成為繁榮農村、富裕農民的新興產業。共培育市級休閑農業示范村30個,其中,海城市接文鎮三家堡村、千山風景區上石橋村、千山區東鞍山街道對樁石村、海城市馬風鎮祝家村和千山風景區韓家峪村先后被農業農村部評為“中國美麗休閑鄉村”。岫巖縣石廟子鎮丁字峪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、文化和旅游部列入“中國傳統村落”名錄。
農民收入提前實現翻番目標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在產業發展帶動下,農民收入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,增速連續多年高于城鎮居民,城鄉收入差距逐年縮小。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59元,是2015年的1.3倍、年均名義增長7.8%;增速快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.9%,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.3:1縮小到2.1:1。從收入構成看:家庭經營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、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重要動力、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有力補充。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性凈收入9159元,是2015年的1.3倍,年均名義增長6.7%;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53.8%下降到51.6%。人均工資性收入6030元,是2015年的1.4倍,年均名義增長9.1%;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%,比2015年提高1.7%。人均財產性凈收入和轉移性凈收入2570元,是2015年的1.4倍,年均增長9.4%;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.4%,比2015年提高0.5%。
“十三五”收官在即,“十四五”即將開啟。 我們要銳意進取、奮發有為,以更大的決心、更明確的目標、更有利的舉措,推進鄉村振興,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。